找到相关内容1248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释恒强:《阿含次第》讲纲(上)

      释恒强:《阿含次第》讲纲(上)   (自3月9日在戒幢佛学研究所预科班开讲,预计共40课时)   一、总说   (一)具善人至明、解脱   如是善人具已。便具亲近善知识。具亲近善知识已...佛所说。欢喜奉行(《杂·六七五》,<<阿含部T2>>p.185.3)   (五)阿含次第   具善人→四预流支→有学八正道→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4576941.html
  • 依止善知识是修道的根本——从《菩提次第略论》谈起

    所以然者?夫善知识之人,即是全梵行之人,与从共事,将视好。我亦由善知识,成无上正等正觉,以成道果,度脱众生,不可称计,皆免生老病死。以次方便,知夫善知识之人,全梵行之人也。”这里赞说善知识是成就学人...

    释成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4039854.html
  • 宗喀巴大师著《菩提次第广论》的原因

    宗喀巴大师在“造论缘起”中直言不讳地说 今勤瑜伽多寡闻,广闻不善于修要;  观视佛语多片眼,复乏理辩教义力。  故离智者欢喜,圆满教要胜教授;  见已释此大车道,故我心意遍勇喜...啊! 因此我们在学修道次第的时候,应该注意尽量避免以上的错误观念,方不失宗大师的造论苦心以及辜负这个“圆满教要胜教授”!如果我们仍然“具备”以上的错误观念,不逐渐改正,那就像宗喀巴大师说的“故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3547690.html
  • 善人、慈悲喜舍——阿含解脱次第之一(1)

    念处已,便具七觉支;具七觉支已,便具明、解脱。如是此明、解脱展转具成。 ◎“路:解脱”是人走出来的。种恶因,得恶果;种善因,得善果。 ◎若想要“明”:了知宇宙人生实相,想要“解脱自在”,平常要多累积各种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 ◎人天善法,是迈向解脱的第一步。 ...

    空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847840.html
  • 正知正见——阿含解脱次第之五

    开觉观察,是名正见是圣、出世间,无漏、不取,正尽苦,转向苦边。八 《杂阿含经》 一一四三 (一一六0)尔时,世尊说偈答言:不知清净,及诸无上净,于余求净者,至竟无净时。佛告婆罗门:正见者为清净;正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0548038.html
  • 释恒强:《阿含次第》讲纲(下)

    <<阿含部T2>>p.175.3)   尔时。世尊告诸比丘。有一乘。净诸众生。令越忧悲。灭恼苦。得如实法。所谓四念处。何等为四。身身观念处。受.心.法法观念处。(《杂&...成就。圣众者。所谓四双八辈。是谓如来圣众。应当恭敬。承事礼顺。所以然者。是世福田故。于此众中。皆同一器。亦以自度。复度他人至三乘。如此之业名曰圣众。是谓。诸比丘。若念僧者。便有名誉。成大果报。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4676942.html
  • 次第心得1:师父是凡夫,怎么办?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84023.aspx
  • 次第心得:修行就在现在!(死无常)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87154.aspx
  • “菩提次第”、“净业三福”和“九品往生”的对应关系

    《菩提次第广论》系宗喀巴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所造《菩提道炬论》(又译作《菩提次第明灯》提出三士道(下士、中士、上士)的次第而组织的。“下士”是指导行者增上善心: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,念...。在修学中,发现《广论》中三士道的次第也同样符合“净业三福” 的修学次第,同时又与“九品往生”中上三品和中三品一一对应:下士和人天福(世善)及“中品下生”相对应;中士和二乘福(戒善) 及“中品中生...

    释清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250151.html
  • 止观的实践-兼评《菩萨次第广论》的奢磨他及毗钵舍那

    一、前言 「奢摩他」汉译为寂止,简称为「止」。「毗钵舍那」汉译为胜观、内观,简称为「观」。止与观是佛法的二大主题,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定与慧。西藏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士的《菩提次第广论》在上士的最后...以及十六胜行,故此方法为释尊所重视。 接着,来探讨《菩提次第广论》中,止的实践方法。此论主要先依据《瑜伽师地论》(声闻地)的解说,详述各种所缘,接着依据觉贤论师的说法: 「止略有二,谓向内缘得及向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5443302.html